top of page
About

第八日 艺术与科学项目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猜测、了解和探索世界的手段,它们的结合理应是浑然天成的。科学一直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但在中国艺术和科学的衔接环节稍显薄弱,因此果壳网携手空间站共同组织了名为“第八日 艺术与科学”的实验项目。取名“第八日”,意在表达当上帝七日创世之后,我们如何继续不受羁绊的创作和探索。

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认识的展览(或讲座)的模式,“第八日”通过艺术家走访科学家实验室、和各学科学者交流的方式,开启一种对各种探索领域的延伸,不是单方面的阐述,不是即成结果的介绍。我们把艺术家带到科学家的实验现场,让双方暂时走出常规或封闭的职业环境,搭建一个跨学科交流的能量场、一个思想实验场,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知识系统也演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可被展示的过程,碰撞出的结论和作品是部分的产品。探访地点有物理研究所、生物实验室、书店、天文台,也邀请科学家来美术馆、展览空间做客。

 

“第八日”从2012年7 月10 日开始,已进行了十几次交流活动,2014 年还将继续下去。

联合主办方:果壳网、空间站

活动策划:桔子(果壳网)、付晓东(空间站)

Works
微信截图_20191024122939.png

第八日诞生记

打破知识之间的闭合

——“第八日艺术+科学”在行动

节选自《画廊》杂志

胡斌:你们的系列活动名为“第八日”,是否和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有关,表明了一种在常规日程之外的探索态度?

付晓东: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七天之后,第八天,我们人类应该做什么,接着上帝的事,我们是否还能做出其他有创造力的事情呢?

另外,我对艺术的看法是放在特别大的文化背景里进行的。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并不只是一个单一渠道的事,它和人类文化的进程紧密相关。因此,“第八日”不只是指涉物理、化学、数学等理科类,它也包括文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艺理论等等。这种泛科学,谈的是综合文科和理科的知识系统。传统的当代艺术对这方面关注得比较少,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我希望尽量拓展新的可能性,当然可能起到的作用也许比较小。每一个学科背后都有巨大的知识链条,像一个金字塔,蕴藏的宝藏太丰富了,你可以在里面挖取到你想要的东西。我希望开一个窗或门,建立这种沟通的渠道和关系,打破知识之间的闭合,这也是我们“第八日”的初衷。

胡斌:进行了这么多次的“艺术家访问科学家”的活动,艺术家们从科学家们的工作那里得到怎样的体会,而科学家们对于艺术又有怎样的理解?

付晓东:每次活动,我们都会进行周密的准备,虽然到现在还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但从大家的兴奋表情看,我觉得效果还是挺好的。有些艺术家在私下里会跟我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在探索新的形式,在过程里生成。

和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接触,我觉得,他们透露了同样一个信息,科学就是要用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研究“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这听起来还是个特别俗套和陈旧的问题,但是我突然发现,科学家真心真意地用他们的方式在找答案。

谈到美,有的认为几何学理和数学学理就是美,逻辑和数学里面的公式能达到至高无上的美。他们关于美的概念是非常古典的,但是他们在实验室工作中遭遇的探索性、可能性或偶然性又给我们以强烈刺激。

微信截图_20191024124036.png

第八日活动索引 The 8th Day Event Index

微信截图_20191024144029.png

序号:1

项目&研究课题:创世说(第一季)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12.7.10 下午 13:00-18:00

 

参与人员:苏都莫日根老师(北大生物系);张泉老师(北大生物系);及艺术家

 

地点:北京大学生物实验室

 

内容摘要:主讲人讲解观察细胞的手段、分子生物学手段等。参观实验室(仪器、试剂、离心机、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艺术家亲自操作显微镜自由讨论:实验对艺术语言的启发

1.jpg
微信截图_20191024143252.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43729.png

序号:3

项目&研究课题:创世说(第二季)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2.7.24 下午14:00-17:00

 

参与人员:李淼博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及艺术家

 

地点: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内容摘要:李淼博士主讲《我们眼中的宇宙》,艺术家和主讲人自由讨论虫洞、原核、宇宙的演化等问题

微信截图_20191024143349.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24357.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24228.png

序号:2

项目&研究课题:T 恤计划

 

时间:2012.7.9 至今

 

参与人员:廖斐(办公室发电跑步机)、罗鑫(量与态)、董大为 (ENCODE)、赖巍(世界状态模型)

 

地点:北京大学生物实验室

 

内容摘要:艺术家利用空间元素设计创作,最终印制T恤销售

Untitled-1.jpg

序号:4

项目&研究课题:特别活动之《世界想象:当代艺术历史趋势与当代物理哲学之间的对谈》 

 

时间:2012.7.24 下午14:00-17:00

 

参与人员:美国匹茨堡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的Terry Smith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 研究所的李淼博士及艺术家

 

地点:北京涵芬楼书店二层

 

内容摘要: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与物理哲学之间的连接

微信截图_20191024153528.png

序号:5

项目&研究课题:创世说(第三季)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教育 基地

时间: 2012.8.15 - 16

 

参与人员:国家天文台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苟利军;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冠名博 士后高爽;符晓婷及艺术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教育基地 

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教育基地

 

内容摘要: 主讲人讲座《黑洞内外》、《我们是孤独的吗?》、《一个关于尺度的故事》 参观和太阳观测、晚间观测、自由讨论等

微信截图_20191024162327.png

序号:7

项目&研究课题:巫术说第一季

 

时间: 2012.9.29 下午14:00-18:00

 

参与人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剑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副研究员刘国鹏;及艺术家

地点:悦美术馆(798艺术区)

 

内容摘要: 黄剑波老师主讲“日常生活与神圣性”;刘国鹏老师针对“中世纪宗教与巫术的关系”演讲;主讲人互相提问对谈;二位嘉宾同艺术家自由讨论

微信截图_20191024162639.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2654.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54101.png

序号:6

项目&研究课题:创世说——番外天文

 

时间: 2012.9.5 下午13:00-17:00

 

参与人员:美国华裔天文学家林潮老师(北大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及艺术家 

地点:北京天文馆

 

内容摘要: 主讲人林潮老师关于星系形成及艺术与科学交叉应用的讲座;艺术家和主讲人自由讨论

微信截图_20191024162427.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2446.png

序号:8

项目&研究课题:特别活动

 

时间: 2012.11.2 下午 17:00-20:00

 

参与人员:美国州立布法罗大学视觉 艺术研究部主任Steve Kurtz 和Millie CHEN

地点:798 空间站

 

内容摘要: Millen Cheng 她先讲了全球化和 本土化的问题。Steve Kurtz 讲座 开始,主讲社会介入性艺术

微信截图_20191024162900.png

序号:9

项目&研究课题:巫术说第三季 人体网络

时间: 2012.12.20 下午 14:00-18:00 

 

参与人员: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 验室 副教授张美超;中山 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硕士 研究生汤大为;及艺术家

地点: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

 

内容摘要: 张美超和汤大为老师带领大家参观 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

微信截图_20191024163324.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3349.png

序号:11

项目&研究课题:巫术说第四季通往自然之路

时间:  2013 . 5 . 10 下午 2:00-5:30

 

参与人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杨卫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劲硕研究员、全球知名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人类遗传学专家于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团委书记,工会常务副主席徐磊;及艺术家

地点: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内容摘要:杨卫平分享有关进化论和DNA 生 命科学经典的故事;史金淞分享关 于一个灰度的新计划;张劲硕跟大 家分享动物之美;董大为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于军分享了自己对艺 术家和科学家的共性和区别;Jeremy 讲述了自己的艺术项目;徐磊分享Nature的封面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们参观科学实验室

微信截图_20191024163720.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3301.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2927.png

序号:10

项目&研究课题:XX体第一站运动控制与虚拟现实

时间:  2013.1.22 下午 14:00-17:00

 

参与人员: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魏坤琳;及艺术家

地点:北京大学感知运动控制实验室和虚拟现实实验室

 

内容摘要: 讲座《我运动,我存在》; 参观做机器假肢和康复仪器的感知 运动控制实验室与虚拟现实实验 室; 讨论及交流

微信截图_20191024163734.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3744.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4102.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4158.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4141.png

序号:13

项目&研究课题:道教之旅

时间:  2013.10.8 下 午 2:00-5:50

参与人员: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副主任、《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的王宜峨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李志鸿老师;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文物遗产保护研究所宗教建筑组成员,江苏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道教协会理事陶金老师;及艺术家

地点:白云观

内容摘要:  活动参访北京白云观,并举行三场 小讲座:“道教美术”、“道教宇 宙观”、“道教法术”; 艺术家与 专家们讨论问答。

微信截图_20191026120012.png
Untitled-1.jpg
微信截图_20191026115954.png

序号:12

项目&研究课题:巫术说中国核应用块堆和微堆

时间:   2013 . 7 . 10 下午 2:00-5:20

 

参与人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 放化所所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科技委副主 任,中国科学院核能发展 战略研究工作组成员,中 国核学会顾问,中国核学 会核化工分会原常务理事,曾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多所大学和研究所 任客座教授顾忠茂;及艺术家

地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内容摘要:  顾忠茂教授为我们进行讲座;参观 “微堆”后艺术家与科学家讨论问答

微信截图_20191024164511.png
微信截图_20191026115943.png

序号:14

项目&研究课题:潜意识之旅

时间:2013 年12 月 23 日下午2: 00 - 8:00

参与人员:全职心理咨询师,咨询督 导、培训讲师 加拿大西 安大略大学心理系 TOP1% 全球专业人才 认证(GPST)催眠培训师 美国催眠师同业协会 (NGH)注册催眠师 中 美精神分析师联盟 (CAPA)精神分析师 艾瑞克森基金会全球系统 培训 策略催眠治疗师 咨询取向:短程催眠治疗、 长程动力分析、动力小组 季彦岑老师;及艺术家

地点:空间站

内容摘要:讲座讲解心理学中的催眠、无意识、 心理咨询、创造力;集体催眠体验 和集体潜意识练习:内在的世界、 观水、自动书写;讨论;强势催眠。

微信截图_20191026120726.png

序号:15

项目&研究课题:矿物之美:重复创造的魅力

时间:2015 年7 月23 日 下午4:00

我们的岩石圈是多姿多彩的,而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也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在博物学盛行的年代,矿物界也是与植物界、动物界并列的分类单元。矿物的晶体,会展现出一种自然的,而又富有力量的美。而这种美的背后是一种自组织,是由一种极为高度的秩序性所支配的。矿物学告诉我们,晶格简单地几何堆积,便足以形成地壳中多姿多彩的一切。正是在这样简单重复的规则下,一些细微的参数差别造成了世间万象——简单或者复杂的外形柔软或者坚硬的躯体、暗淡或者耀眼的光泽、沉闷或者鲜艳的色彩······

主讲人:老猫

主持人:桔子、付晓东

地点:空间站

微信截图_20191026120746.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5222.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5442.png

序号:17

项目&研究课题:

上半场:《科学史与西方神秘学》
下半场:《从自然志到自然史——时间维度是如何引入的》

时间:2018 年7 月15 日 下午2 点

上半场:《科学史与西方神秘学》

主讲人提到“神秘学”一词有较多的意译,同时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艺术家、文学家自称受它的启发,宗教家、神学家警告它的危险。目前我们隐约意识到它在文化历史中存在,但是还无法确定它是什么。相关研究的一本书是林恩·桑代克(LynnThorndike) 的《法术与实验科学史》,使得魔法被视为一种可以变化和发展的历史现象。魔法与实验科学不再有明确区分。中世纪不再被看成一个黑暗、迷信、无知的时代,而是在持续进行科学探索。
但科学史家萨顿认为“科学史家不能太重视对迷信和魔法也就是非理性进行研究,因为这并不能帮助理解人类的进步。魔法本质上是非进步的、保守的;科学本质上是进步的。”

下半场:《从自然志到自然史——时间维度是如何引入的》
主讲人首先提到两个概念,“历史” 与“自然志”。历史(history) 是对事实知识的记录。历史有两种:一是自然志,二是民志(civil history)。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是对动物、植物、岩石等各种特殊自然物的描述。古代自然志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学者的建构。他们试图更新和重建一套已被遗忘的古代知识。本来部分任务是通过语文学研究来纠正流传中的错误,渐渐发展出对实际动植物的兴趣。

最终,新的观察方法取代了古人的权威。到了17世纪初,恢复古代自然志变为对自然志进行彻底变革。后来培根又对自然志有了一个提升的概念,他说“科学的基础必须是自然志。强调对经验观察做出更系统的归纳收集,从而为自然哲学提供基础。”并且培根对自然志做了分类就是将每一个知识分支对应于人的一种主要功能。

主讲人:张卜天

主持人:桔子、付晓东

地点:空间站

微信截图_20191026120836.png

序号:16

项目&研究课题:数学:抽象的艺术

时间:2015 年8 月16 日 下午4:00

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与它们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即使是最简单的加法,通过不断的抽象、延伸和扩展,也能构造出精巧绝伦的各种数学结构。这些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又可以用另一门被称为“范畴论”的数学分支来研究,而范畴本身又是一种能用别的数学分支研究的数学对象,如此往复,永无止尽。

但一切的数学研究,都逃不开逻辑的界限。证明是数学命题成立的必须条件,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告诉我们,“真”与“可证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一些体系中,真理未必可以被证明。但这并不代表数学的局限性,恰恰相反,通过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以直觉为阶梯,我们可以构筑无限的数学层级。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创造。

主讲人:方弦

主持人:桔子、付晓东

地点:空间站

微信截图_20191026122221.png
微信截图_20191024165514.png
bottom of page